热血中文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341页(第1页)

  不如是之碎且乱也。荀止于是乎?孔子其圣而不神矣。既乃离经之繁而求之史,凡

  数千年国家风俗治乱之故,若者与孔教相因而进退者,得之于战国、秦、汉之间,

  东汉为美矣,以为未足尽孔子之道也。既乃去古学之伪,而求之今文学,凡齐鲁韩

  之《诗》,欧阳、大小夏侯之《书》,孟、焦、京之《易》,大小戴之《礼》,公

  羊、谷梁之《春秋》,而得《易》之阴阳之变,《春秋》三世之义”(《礼运注叙》)。

  189o年初春,康有为在广州会见了今文经学家廖平,受到很大启,觉得今文

  经学的&1dquo;三统说”和&1dquo;三世说”,就是可以通经致用&1dquo;微言大义”。康有为认为,

  6、王心学虽&1dquo;直捷明达,活泼,有用”,但不及今文经学&1dquo;灵活”;佛教哲学虽

  讲&1dquo;慈悲普渡”,但&1dquo;与其布施于将来,不如布施于现在”(《康有为传》)。于

  是在廖平的启引导下,康有为彻底完成了由古文经学到今文经学的转变,并且很

  快完成了著名的《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从而正式奠定了他维变法运

  动的理论体系。

  二、投身变法报国图强

  对世界的认识明确了,出于拯救中国的历史责任感,康有为犹如一名冲锋陷阵

  的战士,义无反顾地向穷途末路的封建势力起了进攻。他创办学堂,传播变法图

  强思想,为维运动培养干部骨干;他多次冒死上疏光绪,呼吁治定国是,立即变

  法,其呐喊之烈,震耳聩;他积极为推行变法而奔走,办报纸、组学会,为了变

  法维事业,不惜流亡国外16年&he11ip;&he11ip;

  创办&1dquo;万木草堂”

  康有为非常重视教育事业,他把开办学堂,培养人才,作为进行维运动、拯

  救中国的重要手段。他感到,在一个民智未开,人才奇缺的国家,要从事维变法,

  改造社会是不可能的。每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都必然要伴随一场大的文化教育运

  动,思想解放运动。故康有为认为:&1dquo;欲任天下之事,开中国之世界,莫亟于教

  育。”(《南海康先生传》)

  189o年春,康有为举家迁往广州,居住在祖传老屋&1dquo;云衢书屋”,开始了传道

  授业的生活。

  康有为办学的招生办法很特别,他不举行一般的人学考试,而是举行&1dquo;面试”。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