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中文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224页(第1页)

  调了主观唯心主义的&1dquo;心”的主宰作用,目的是调和二者的分歧。然而,客观唯心

  论与主观唯心论虽然同属于唯心论,二者尽管可以相通,但最终仍然是不一致的,

  &1dquo;鹅湖之会”曾企图调和朱、6之间的分歧,使之会归于一,结果还是未达到目的,

  这就是最好的说明。不过,在吕祖谦自己的思想体系中,则作出了尝试,但在实际

  上却是融&1dquo;理”于&1dquo;心”,自然偏向了&1dquo;心学”一边,因为他的基本观点同6九渊

  的&1dquo;心即理”的命题及其论证方法基本一致。其不同之点是承认了&1dquo;理”是宇宙万

  物的普遍原则,是时空的绝对存在。其与朱熹不同之点,还表现在他更相信&1dquo;天

  命”,并且提出了&1dquo;理即天命”的说法。

  在吕祖谦的哲学思想中,也包含了一些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成分。

  由于&1dquo;吕学”不私一说,其眼界比较开阔,态度比较客观,吕祖谦不仅容纳了

  &1dquo;理学”和&1dquo;心学”,同时还吸取了永嘉学派的一些唯物主义思想,如在宇宙万物

  生成的问题上,认为万物都是禀受了天地一元之气而产生的。他说:&1dquo;推本原而言

  之也,万物无不自天地而生者,大哉乾元,万物资始,大哉坤元,万物资生,故曰

  万物父母也,人为万物之灵者,一元之气覆冒,初无厚薄,得之全者为人,得之偏

  者为万物也。”(《增修东莱书说》卷14)。在理气关系上,吕祖谦主张理不离气。

  他说:&1dquo;理之在天下,犹元气之在万物也。&he11ip;&he11ip;气无二气,理无二理。然物得气之

  偏,故其理亦偏;人得气之全,故其理亦全。”这里不但承认了理不离气,而且承

  认了&1dquo;理”的&1dquo;偏”或&1dquo;全”是由气的&1dquo;偏”或&1dquo;全”来决定的。此外,在形神关

  系上,他还坚持了&1dquo;形神相即”的观点。

  在吕祖谦的哲学思想中,也包含了一些辩证法思想,例如,他提出了&1dquo;天下之

  理必有对”的观点:&1dquo;天下之理必有对,已立则物对,有对则有争。一矜其能,一

  伐其功,则争之理存。盖矜伐者,争之对也。”(同上卷3)这里虽然仅仅以一矜一

  伐之争说明理必有对,其用意是主张&1dquo;无我”,要求不自以为能,不自以为功,但

  他毕竟提出了&1dquo;理必有对”和&1dquo;有对必有争”的观点。在事物的矛盾统一问题上,

  他指出了阴阳相互渗透的关系说:&1dquo;向之疑以为怪者,特未能合幽明为一耳;犹阳

  之现,阴之伏匿,阳明阴幽,常若不通。及二气合而为两,则阳中有阴,阴中有

  阳,孰见其异哉?阴阳和而为而,则群物润,幽明合而为一,则群疑亡。”(《东

  莱左氏博议》卷6)

  四、注重实际提倡务实致用之学

  吕祖谦虽然是一个理学家,但在他的著作中并不只是空谈道德性命。他的学说

  一方面是&1dquo;以性命之学起”,并且&1dquo;要以三德三行立其根本”(三德:&1dquo;至德以为

  道本”;&1dquo;敏德以为行本”;&1dquo;孝德以知道恶”。三行:&1dquo;孝行以亲父母”;&1dquo;友

  行以尊贤良”;&1dquo;顺行以事师长”)的学规,但在另一方面又提倡治经史以致用。

  他要求&1dquo;学者当为有用之学”(《左氏东莱博议》卷5)。他的思想有同陈亮事功之

  学合拍之处。他晚年与陈亮结为挚友,&1dquo;相互讲论切磋”,颇有共同语言。陈亮说:

  &1dquo;亮平生不曾与人讲论,独伯恭于空闲时,喜相往复,亮亦感其相知,不知其言语

  之尽。伯恭既死,此事尽废。”(《陈亮集·丙午复朱元晦秘书书》)又说:&1dquo;伯

  恭晚岁于亮尤好,盖亦无所不尽,箴切诲戒,书尺俱存。”(同上《又甲申秋书》)

  甚至还说:&1dquo;四海相知,惟伯恭一人”(同上)。说明二人交情之深,思想交流甚

  密,这对吕祖谦的思想无疑会产生深刻影响。全祖望说:&1dquo;乾、淳之际,婺学最盛。

  东莱兄弟以性命之学起,同甫(陈亮)以事功之学起,而说斋(唐仲友)则为经制

  之学。考当时之为经制者,无若永嘉诸子,其于东莱、同市,皆互相讨论,嗅味契

  合,东莱尤能并包一切。”(《宋元学案》卷6o)吕祖谦的经世致用之学,不仅广

  泛吸收了浙东事功学派的思想,同时还包容了唐仲友的&1dquo;学务经世”思想。这说明,

  吕祖谦不仅强调&1dquo;要以三德三行立其根本”,同时还强调&1dquo;学以致用”。他说:

  前教以三德三行以立其根本,&he11ip;&he11ip;然又须教以政,使之通达政体。&he11ip;&he11ip;故国政

  之有中者,则教之以为法;不幸而国政之或失,则教之以为戒,又教之以如何振救、

  如何措画,使之洞晓国家之本末原委,然后用之,他日皆良公卿也。后世自科举之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