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中文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72页(第2页)

  就人性道德论来说,《易通》认为&1dquo;诚”是人的一种最高、最理想的道德境

  界。如其曰:&1dquo;圣,诚而已矣”。人们在道德修养上一旦达到了&1dquo;诚”,那就达到

  了至高至善的道德境界,实现了心灵的净化,变为最完善、最高尚的圣人。但是,

  一般人的本性不都是至善的,所以,《易通》把人性分为刚、柔、善、恶、中五品。

  它再把刚与善相结合的人性称为刚善,把刚与恶结合的人性叫做刚恶;把柔与善结

  合的人性称为柔善,把柔与恶相结合的人性叫做柔恶。所以,实际上他认为人性表

  现为刚善、剧恶、柔善、柔恶和中性五类,总括起来仍然表现为善、恶、中三品。

  《易通》认为,刚善、柔善都还不是最好的人性,只有合乎中的人性才是最完善的。

  &1dquo;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其他四种人性或全恶、

  或不完善。因此,最高理想的人生目标,应该是&1dquo;日易其性,自至其中而止矣。”

  这是《中庸》&1dquo;致中和”思想同人性论相结合的表现。所谓&1dquo;中”,就是中正仁义。

  怎样才会具有中正仁义的美德呢?《易通》提出了&1dquo;无欲”、&1dquo;主静”的修养方法。

  &1dquo;主静”的关键在于&1dquo;寡欲”《通书·圣学章》说:

  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问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

  无欲则虚静动直。虚静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

  (《周子全书》卷9)

  为什么无欲则虚静动直?由于没有个人私欲作怪,心则虚静,虚静就能明通事

  理;在虚静中产生的行为是直起的行动。这就是所谓&1dquo;静虚动直”。为什么动直则

  公?既能虚静,则其动机正直,公道无私。何谓&1dquo;公则博”?《易通》说:&1dquo;天地

  至公而已矣”,像天地那样至公无私,这就是&1dquo;公则溥”。总之,要做到&1dquo;无欲”,

  才能&1dquo;静”、&1dquo;明”、&1dquo;通”、&1dquo;直”、&1dquo;公”,达于圣人的境界。周敦颐提倡的

  &1dquo;寡欲”、&1dquo;无欲”,被后来的理学家展成为&1dquo;去人欲、存天地”的禁欲主义说

  教。

  在《易通》的《礼乐》章中,周敦颐论述了礼乐问题。他第一次把维持封建制

  关系的&1dquo;礼”提到了&1dquo;理”的高度说:&1dquo;礼,理也;乐,和也。阴阳理而后和。君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