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中文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35章 激进化的爱国者(第1页)

一开始就说过,军队是地主政府的最大的不满者和反对者。(见第1章)

为什么说军队是最大的不满者?因为他们是最先接触西欧的势力,最先表达对封建制度的不满。

在拿破仑战争中,很多啰萨的将军都参加了对弗朗斯的进攻,开进了巴黎。他们是最先接触西欧的民主思想的,是最先觉醒的一批人。

之前就借罗杰之口提到过十二月党人(见番外篇1.2),其成员主要就是参加过1812年的卫国战争的一些军官。

现在,我们来聊聊十二月党人以及他们的影响。作为资本主义革命派的代表人物,他们可没有像苏示羊改革派(包括西欧派和斯拉夫派,他们都不主张革命,因而被很多人忽视,但他们也是资产阶级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很多人都聊过了十二月党人,但是对改革派很少探究,我才在这本书里更多的谈及改革派。现在,让我们来看看革命派及其影响)那样懦弱。

他们重视教育,推行识字运动,抨击沙皇政府对学者和教师施行官僚监视制度,反对沙皇官吏对国内文化和科学展事业的限制,为士兵子弟和自己领地的农奴子弟、城市贫民子弟设立学校。这个方面和改革派也是一样的主张,就比如苏示羊也曾在中亚建立了很多学校。

对于十二月党人的革命,历史的后来人评价到:“贵族中的优秀人物帮助唤醒了人民。”十二月党人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不仅专注于理论建设和舆论宣传,而且更致力于革命实践。他们彻底地背叛了他们所出身的那个阶级,开始反对他们曾经扞卫的那个制度,自觉地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自己联结在一起,不怕流血牺牲,英勇地起了向专制制度的第一次冲击,推进了啰萨的政治现代化进程。这就和改革派不同,他们相对更为看重革命而不是把幻想寄托于沙皇。

他们打算放弃作为贵族的特权,推翻沙皇专制制度。“我们要创建一个全新的,自由的,民主的,人民能够有尊严地活着的制度和国家。”

他们,是真正的爱国者。(当然改革派也是,只不过手段不同)

但是,他们都有着简单粗暴的毕其功于一役的思维,对于未来在某些意义上来说就是毫无规划。以为简单的采用一种制度、使用一种方法,一切问题自然迎刃而解。他们是英雄,但却是拜伦式。“拜伦式英雄”的思想基础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他们喜欢在斗争中独自战斗,远离群众,并且性格孤傲、狂热。他们对群众几乎没有任何反应,全是自己孤身奋战,这自然导致了失败。

同时十二月党人起义却让启蒙思想中的激进、狂热挥了出来。

贵族和知识分子们将卢梭、罗伯斯庇尔的话奉为圭臬。他俩皆是激进派的代表,其中卢梭是弗朗斯激进主义的源头,他的思想反映了资产阶级最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罗伯斯庇尔更是激进主义代表,认为应当严厉推行恐怖政策。(罗伯斯庇尔的生平真的很矛盾。说实话,在我看来他一方面能够坚持民主,到了最后分明有能力来镇压革命挽救自己,但是为了自己心中的民主,虽然人民要他死,他还是没有签字,最后被砍头。同时,另一方面,他又是资本主义革命中数一数二的狂热分子,在革命期间干掉了很多好人和很多无辜的人。在我看来,他又是暴政的代表)

“啰萨知识分子这个阶级的人迷恋于理想,并准备为自己的理想去坐牢、服役以至于被处死。”

现在,让我们细细回味十二月党人起义吧!

1821年,图利钦(啰萨帝国的一个城市,16o7年建立,大约在今乌克兰境内)成立了以佩斯捷利上校为的南方协会,该协会主张在啰萨推行共和制;在圣皮特斯堡成立了以穆拉维约夫上校为的北方协会,主张推行联邦制和君主立宪制。两方协会虽然政见不同,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便是认为“只有通过军事暴力手段推翻现有政府,革命才能成功。”两方协会一拍即合,只是还缺少一个革命的导火线,也就是缺少一个合适的机会。

时间慢慢流逝,机会不久出现。

1825年冬天,当时的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在南方检阅啰萨军队,正准备对奥斯曼帝国动战争。可惜时运不济,命途多舛。11月19日,开启了史无前例帝国时代的“神圣王”亚历山大一世驾崩。(此处历史记录比较模糊,有些人说亚历山大一世是于11月19日在疗养地驾崩,还有说是在1864年死的。作者在这采取了第一个说法,毕竟政治生涯结束了的沙皇和死人没什么区别)

原本既然皇帝已死,就应该由在任时指定的继承人或者直系亲属继承,可皇位继承人的人选却在这个时候生了混乱。原本皇位应该由亚历山大一世的二弟弟康斯坦丁继承,但是康斯坦丁已经移居波兰地区,并和一位波兰女子(ps波兰在1795年1o月24日被以啰萨为代表的三国瓜分已经灭亡,这里的波兰女子实际上应该是波兰民族的意思)结婚,表示放弃皇位;而另一边根据亚历山大一世生前密旨由其三弟尼古拉继承,但是密旨由枢密院等机构保管,知道者甚少。

由于当时波兰地区与都相距较远,信息交流不便,导致了在波兰地区的康斯坦丁向尼古拉效忠,而在都的尼古拉向康斯坦丁效忠。而他们进行信息传达的这段皇权中断空档便是十二月党人动政变的机会。

1825年12月14日,天气寒冷,白雪覆盖了俄国都圣彼得堡城。一清早,3ooo多名啰萨6海军官兵,从各自的营房出,列队走向都市中心的元老院广场(在我们世界称为十二月党人广场)。只见他们个个全副武装,表情严肃,刀剑出鞘,一路高呼“拒绝宣誓!”“反对宣誓!”“要求宪法!”“要求民主!”的口号。上午1o时,6海军官兵们在元老院广场皮特斯一世铜像旁布成战斗方阵,荷枪实弹,准备战斗。他们的枪口和一阵阵愤怒的口号声,直指正在准备登基为皇的尼古拉一世。

原本按照计划应该是在1825年12月26日动起义然而,起义军内部出现了叛徒,导致信息泄露,北方协会被迫于1825年12月14日提前动起义。在这紧要关头,起义军统帅特鲁别茨科临阵退缩,一直没有露面,导致三千起义军没有抓住时机,给了尼古拉调兵遣将的时间。

那天,天刚朦胧,参政院广场东侧天空泛起鱼肚白,寒风凛冽。十二月党人按照商定的计划,带领3ooo名士兵在参政院广场集结,但十分不幸的是此时尼古拉一世已然继位。尼古拉一世立即调动军队,用大炮轰击广场,血腥镇压起义,并杀害了不少聚集在广场周围的群众。起义军幼稚的起义计划在很短的时间内被镇压,宛如掐死一个幼小的鸡仔。

事后参与这起政变的领被处死,参与者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后人评价说,他们很多人虽然果决勇敢且大公无私,但却被激进主义思潮裹挟,有许多漏洞和认识上的片面。

同时,在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影响下,出现了很多激进思潮,包括虚无主义、民粹主义和无政府主义,知识分子激进倾向不断加强。这为后来的恐怖袭击埋下了祸根。

在这,我还要提一件事: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或许不能够完全理解丈夫事业的伟大历史意义,但是她们一定能够完全理解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爱情的真谛。在这个意义上,东方舞台上的祝英台,西方舞台上的朱丽叶,无法同她们相比。前者只是为了一个纯粹的爱情而“殉道”,后者则是把爱情的意义升华到了时代的最高度,她们所“殉道”的不只是爱情,还有自由和解放。

正是这样一个她们可以放弃,亲友规劝她们放弃,沙皇命令她们放弃,而她们没有放弃的苦难爱情,才把她们的形象彰显得高大而辉煌。这正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最直接的叙述。没有这群妻子的生死不离,被流放的十二月党人也许就不能够在冰天雪地里乐观地生活下去,也许就坚持不到3o年后大赦的那一天。世界越世俗化、物欲化,她们的精神就越显得凡而脱俗,越显得高贵而圣洁。

或许这就是爱情,这就是革命。

军队的激进程度在不断加强,代表人物就是罗杰。直到现在,罗杰依旧在准备革命推翻沙皇。

“革命永不过时,只是需要鲜血。如果我的血可以开启新时代,那就让我最后的一滴血也被榨干吧!”

罗杰如是说。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