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中文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19页(第1页)

  所笺《毛诗》,王弼注《周易》;于儒经之外,还旁及诸子,兼善历算之学;更长

  于属文,彬彬焉俨然一少年老成之儒士矣!

  少年时代,孔颖达曾师从当代大儒刘焯为学。刘焯字士元,信都昌亭人,与孔

  颖达同郡。刘焯聪敏沈深,学通五经及诸家注解,并对《九章算术》、《周髀算经》

  以及天文推步,测量山海之术,有精到的研究,著作有《五经述议》,见解独到,

  多所创见。论者以为数百年以来,博学通儒,没有比他更好的了。与当时另一位博

  学宏儒刘炫,同称&1dquo;二刘”。当时儒学南北分裂,经籍散亡,学者求师无门,一些

  精通汉师家法的老师宿儒,如徐道明、熊安生之徒,早已谢世,于是,&1dquo;二刘”便

  出类拔萃,秀出其间,遂为后生钻仰之名师。&1dquo;天下名儒后进,质疑受业,不远千

  里而至者,不可胜数”(《隋书·儒林传》)孔颖达就是这千里负笈的佼佼者。但

  是,刘焯性情孤傲,怀抱不广,不仅吝于财货,责求束修,而且恃才傲物,凌辱诸

  生。孔颖达初来,很受刘焯轻视,并不以礼相待。但一经颖达向他执经问难、表

  意见,刘焯见其答难问对,出人意表,能人之所未,乃翻然改容,刮目相看。

  孔颖达在名师门下兢兢事学,虚心求教,在从前所学的诸经注解外,百丈竿头更进

  一尺,《左传》于服注外又通社预集解,《尚书》于郑注外再通孔安国传(即伪孔

  传),为后来他胜任《五经正义》的编纂工作垫下了丰厚的学植。学成业就,刘焯

  欲留颖达同馆共授,切磋学问,颖达谢绝了明师的好意,满载而归,下帷教授。其

  时他仅2o余岁。

  公元6o5年,隋炀帝杨广即位,改元大业。隋文帝晚年&1dquo;不悦儒术,专尚刑名”

  (同上),关闭天下学校,唯留中央国子学一所,生员72人,于是欣欣向荣的儒教

  事业,一朝又复归萎缩。炀帝即位后,为了笼络人心,粉饰太平,又兼生性喜爱文

  学经籍,于是再开学校,重兴儒业,&1dquo;征辟儒生,远近毕至”(《隋书·儒林传》)。

  孔颖达应时而出,应举明经,对策高第,授任河内郡学博士。大业年间,隋炀帝广

  征天下宿儒,集中于洛阳,由门下省主持,仿当年汉宣帝石渠议经、汉章帝白虎论

  礼之故事,下令在洛阳举行大规模的儒学讨论大会。孔颖达以明经高第参加了这一

  盛会。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