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中文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31页(第2页)

  提出的,它是人类社会由野蛮进入文明的标志、就道德规范而言,它是对四德的进

  一步具体化。

  利与义,是道德哲学的基本问题。孟子尽管承认人们物质利益的必要性,肯定

  先富后教、恒产对恒心的重要性,但在价值取向上,他还是义胜于利,认为道德原

  则重于物质利益。

  《孟子》开宗明义就是: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1dquo;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1dquo;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1dquo;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1dquo;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1dquo;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

  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

  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何必曰利?”

  孟子奉劝梁惠王只能讲仁义,不能讲利,认为如果讲利,就会引起争夺、招致

  政权颠覆。因此,从表面看来,孟子似乎认为利是万恶之源,义与利是对立的。其

  实,孟子这里所说的&1dquo;利”与&1dquo;义”含义较为复杂。孟子所谓&1dquo;义”,既是统治阶

  级长远利益与整体利益的体现,又包含有一部分社会公共利益甚至一部分人民利益。

  他所谓&1dquo;利”,实际指统治者的个人私利以及所代表的小集团利益,或者是眼前利

  益、局部利益。这从&1dquo;何以利吾国”、&1dquo;何以利吾家”、&1dquo;何以利吾身”之&1dquo;利”

  的对象中可以看得很清楚。罔此,孟子在这里崇义而抑利,实质是反对统治者为一

  己之私利而置整体利益、长远利益而不顾。他认为如果统治者带头追求个人或小集

  团的私利,全国人人争而仿效,那么就会使国家和统治阶级的整体利益、长远利益

  受到根本性的损害。因而他提倡义,要用义来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这种&1dquo;义”,

  实质就是以道德原则为形式而出现的&1dquo;公利”。孟子所谓反对&1dquo;后义而先利”,就

  是反对置私利于公利之先。而提倡公利,最终还是有利于统治者本身。不求利而利

  自得,这正是儒家的辩证法,正是孟子讲仁义的本旨。

  正因为孟子重公利之义而贬私利之利,所以在对待个人利益与公利、生命与道

  德价值的问题上,他提出了著名的&1dquo;舍生取义”说: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