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中文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29页(第2页)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he11ip;&he11ip;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

  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

  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

  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

  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

  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he11ip;&he11ip;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

  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

  不足以事父母。(《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还说过:

  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孟子·离娄下》)

  所以,人有仁、义、礼、智这四种&1dquo;善端”,就好像人有四肢一样。人的四肢

  是天生而具有的,是人的自然之物。那么,在孟子看来,&1dquo;四心”、&1dquo;四端”也是

  生而具有的。但是,孟子的论证还有较为谨慎的一面,孟子所谓天赋的&1dquo;四心”、

  &1dquo;四端”还仅仅只是完善的人性、道德的良好端,它们仅仅只是一种&1dquo;善端”,

  即善的萌芽。人性和道德的完善,还有待于后天的学习和努力、扩充和培养。孟子

  认为,能够扩充这&1dquo;四端”,就能为君主,保有四海;不加扩充,就会使&1dquo;善端”

  失掉,连父母也保护不了。所以,尽管孟子的性善论是一种天赋人性论,但他还是

  十分强调人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后天客观环境的影响。这也为他解释人的&1dquo;不善”即

  恶的产生和存在留下了余地。

  孟子所论述的这种&1dquo;善端”——&1dquo;不忍人之心”、&1dquo;恻隐之心”是人的类意识,

  是人的社会性的表现形式之一。孟子认为这是人与禽兽相区别的特性,是很有意义

  的。但他认为这种类意识、社会性,完全是自然之物,就像人的四肢一样,则是错

  误的。人的类意识作为人的一种社会属性,是社会历史的产物,是人类在长期劳动

  中,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至于说&1dquo;是非之心”、&1dquo;羞恶之心”、&1dquo;辞让之

  心”是人生而具有的,其错误就更加显然了。刚出生的婴儿,怎能懂得&1dquo;是非”、

  &1dquo;辞让”、&1dquo;羞恶”呢?这是其一。其二由于时代不同、地区或民族有别,人们往

  往有不尽相同的&1dquo;是非”、&1dquo;羞恶”、&1dquo;辞让”观,原因何在?就是因为&1dquo;是非”、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