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中文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9章妖僧祸国(第1页)

蛊士正文第19章妖僧祸国绍兴元年春,宋高宗刚刚逃至绍兴,大后方就传出了孟太后病重的消息。

孟太后是宋哲宗废黜的皇后,也是汴京城破时极少数幸存的皇室长辈之一,后随宋高宗南渡,在乱世中凭一己之力稳定了大宋正统。但在重病中煎熬了三个月后,绍兴元年四月,一生“三立两废”的孟太后离开了人世,享年59岁。

宋高宗不得不面临孟太后的后事问题。

在宋高宗以前,除了被俘的徽、钦二宗外,包括宋太祖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在内,北宋的皇帝均葬于巩义皇陵区。所以,孟太后临终前明确表示,等宋高宗收复中原后,将她葬入巩义皇陵。

然而,宋高宗并没有收复中原的信心与决心。考虑到宋室的尊严,曾巩的侄子、修奉官曾纡援引先秦时代古人暂厝之例,建议朝廷为孟太后立“攒宫”。

所谓“攒宫”,就是暂时存放遗体的建筑物。古有天子七月而葬,两宋也遵循这一法则,在葬仪举行前将逝者遗体暂时停灵,待山陵建好后,再奉安于陵寝。

曾纡的提议解决了宋高宗的难题,也打开了南宋陵寝葬仪的新思路。

相陵使很快就在绍兴府会稽山余脉的上皇山麓,找到一块地势地貌与巩义皇陵大致类似的开阔空地。随后,那里被宋高宗赐名“宝山”,成为南宋的皇家陵园区。

而孟太后攒宫的营建,也标志着“宋六陵”攒宫营建正式拉开帷幕。

孟太后画像。图源:网络

o1

宋六陵,乃后人对宋高宗永思陵、宋孝宗永阜陵、宋光宗永崇陵、宋宁宗永茂陵、宋理宗永穆陵、宋度宗永绍陵等六座南宋帝陵的简称。

此前,北宋的巩义皇陵位于嵩山少室山脉之阴,东据青龙山,南抵金牛山和白云山,北傍蜿蜒东流的伊洛河水。陵园坐落在比较平缓的黄土岗地北坡,地貌呈南高北低、东穹西垂之态势。从鹊台、乳台至上官陵台逐渐斜降,置中心建筑——陵台于全陵的低凹处。巩义诸陵中,除宋真宗永定陵位于岗地顶部偏西外,其余陵园从南到北都有数米至十余米的落差,形制与“积土为冢”的唐陵相差无几。但是,由陵园南端北眺,北宋皇陵气势明显减弱。

河南巩义北宋皇陵永昭陵。图源:摄图网

之所以会出现气势不足的观感,是因为巩义皇陵的布局,采取了择吉“五音姓利”法。

所谓“五音姓利”,就是在风水学上把人的姓氏分成宫、商、角、徵、羽五音,再将五音分别与阴阳五行中的土、金、木、火、水对应,这样即可在地理上找到与其姓氏相应的最佳埋葬方位与时日,“以为子孙贵贱、贫富、寿天、贤愚皆系焉,非此地非此时不可葬也”。

按照宋仁宗朝风水大师王洙编撰的《地理新书》所言,赵姓属于角音,对应五行中的“木”,赵家皇帝的陵墓选址在阴阳地理上东高西下为最佳,南高北低亦好,所谓“东高西下为之角地......南高北下为之徵地,角姓也可居之”。北宋皇陵陵园呈现东南仰高、西北低垂,东南依山、西北傍水的地貌特征,正与角姓木行所利的地理形势相符。

角姓大利向图。图源:王洙著《地理新书校理》

宋室南迁后,皇陵也需要修建于东高西下、南高北低之地。而上皇山的主脉会稽山,位于绍兴县南部,是浦阳江与曹娥江的分水岭,契合北宋皇陵传统的“南高北低”之意。另外,相传禹会诸侯于江南,计功而崩,其葬地就在会稽山。因而,会稽山从秦代起就与太室山、恒山、泰山等并列,到了唐代,更是成为官方认可的“南镇”。

上皇山古称莲雾山,是会稽山主峰东白山没入平原前的低丘,海拔不足2oo米。在莲雾山南麓,东、西、南三处还分布着较低矮的青龙山、五虎岭和紫云山,使莲雾山一带的地丘平台成了一个既围合而又开敞的小盆地,这也是难得一见的帝陵风水宝地。

可见,在丘陵遍布的山岭之间,唯有会稽山才能藏得住这支宋室余脉的王气。让南渡的宋皇宗室暂厝于此,不失为妥善的安排。

o2

可是,孟太后的丧仪刚告一段落,南宋内部就炸开了锅。

回忆起在海上流窜的岁月,宋高宗只想早日在水网密布的绍兴建都,以躲避金人南下的铁蹄。然而,南宋初年的绍兴,城市狭小,位置偏僻,临倚的浙东运河漕运运力十分有限。宋高宗君臣驻跸绍兴以来,物资就持续供应不足,导致物价飞涨。要知道,在金人大规模南下前,“东南岁入犹不满千万”,宋高宗驻跸绍兴期间,单是给官员工资就得“月支官吏钱二十六万九千一百三十贯”,而当时朝廷年收“正赋”不过二百万缗。

按照这样的消耗度,宋高宗驻跸绍兴不满十月,必天下大乱。因此,宰相吕颐浩、中书舍人洪拟等一众大臣,站在振兴民生经济的角度,皆极力反对宋高宗永驻绍兴。

宋高宗。图源:影视剧照

无奈之下,宋高宗只能继续向西撤退,移驻临安,在杭州撑起宋朝的半壁江山。但他还是没有放弃绍兴。正如宋宁宗朝宰相赵汝愚所言:“是时高宗皇帝方驻跸会稽,江淮之间,日事征战,昭慈之丧未能归祔,始为殡厝,盖用权宜,将以愤激三军之心,不绝中原之望也。”

对于大部分怀有光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宋人来说,绍兴东南那座“攒宫”就是他们回家的希望。

驻跸临安之后,宋高宗立即将绍兴定为浙东路治所,在政治地位上仅次于临安。同时,宋高宗还比照临安的行政机构,向绍兴迁移了大量的宗室成员、官兵、百姓等,旨在盘活当地经济,为营造南宋皇陵提供保障。

绍兴八年冬,金朝“诏谕江南使”张通古携金熙宗诏书南来。为了给宋朝“下马威”,金熙宗在书信中故意不言宋朝,而称江南,并让张通古等在到达临安后主持宋高宗奉表受降仪式,以达成两邦和好的目的。

消息传出,南宋方面群情激奋,但宋高宗、秦桧等主和派却不为所动。最终,秦桧接受了金人的条件,不过宋高宗不愿意跪拜称臣。经过多次协商,金人才同意让秦桧代替宋高宗行礼。

宋高宗的“折屈”,换来了一纸绍兴和议。根据和议的约定,南宋需要向金朝每年输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还需要向金称臣,并将唐、邓二州及商、秦二州之半割让与金。而金人则同意返还宋徽宗、郑皇后及宋高宗妻子邢皇后的梓宫,并允许宋高宗生母韦太后坐牛车回国。

于是,绍兴十二年,宋徽宗的梓宫自北方南下,回归临安。

由于宋徽宗此前并无陵寝,南返的三车灵柩便被停奉于孟太后陵墓的西北侧。考虑到古之帝王皆有陵号,而南宋臣民又从未放弃过收复失地之念,所以宋高宗决定让宋徽宗的陵寝继续以“攒宫”之名存世,只在攒宫之前加以陵号,即永祐陵攒宫。

o3

诚如宋代学者吕中所言,宋高宗投降金国的恶果,一是让北方的旧宋人丧失对南宋的归附感,二是使南宋官僚、士大夫丧失复国的斗志,甘于平和。自绍兴和议签订后,宋高宗那颗摇摆之心就彻底安定了下来。南宋王朝实质上定都临安,开启了此后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偏安岁月。

尽管宋高宗贪生怕死、畏金如虎,但从他守护南宋半壁江山的角度考量,他的政绩也还算“绍祚中兴”。在他的统治下,江南地区除在南宋初年曾遭兵燹外,大多数时间里都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然而,南宋的安定富足却解决不了宋高宗的生育缺陷。因此前逃避金人追赶时受到惊吓,宋高宗难有子嗣,加之宋太宗一脉传下的后裔大多做了金人的俘虏,膝下悲凉的他只好从宋太祖一系后裔中寻找合适的继承人选。经过一番考察和历练后,宋太祖赵匡胤的七世孙赵玮成了宋高宗的太子,改名赵昚,即日后的宋孝宗。

宋孝宗画像。图源:网络

皇子一立,正值盛年的宋高宗便萌生了退位让贤之意。

关于自己退位的想法,宋高宗在诏书中称:

“朕以不德,躬履艰难,荷天地祖宗垂祐之休,获安大位三十有六年,忧劳万几,宵旰靡惮。属时多故,未能雍容释负,退养寿康。今边鄙粗宁,可遂初志。而皇子玮毓德允成,神器有托,朕心庶几焉。”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