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中文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3节(第2页)

“布料的事儿,要是村里人要买,也行,拿价比镇上便宜两成。也算是乡里乡亲的情分。贩货的事儿,暂时别接话。”

“先这样吧。。。”王氏心里也清楚原价给肯定不成,就怕都想倒卖,到时候可就得罪人了,再说也没那么多布料啊。说完无话,老两口睡下了。

李明锦兄弟三人,在书院上课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明秀虽然晚去了两个月,不过因着哥哥一直带着学字,加上本身聪敏勤奋,在课业上丝毫不落后。一直觉得李明锦天资聪颖的苏秀才,在教授了李明秀之后才感叹真是有天纵奇才这一说!有些人学什么都快,再加上本事好学勤奋,真是羞煞常人也。明辉显然也被堂弟打击到了,比不上哥哥就罢了,怎么弟弟也比不了!

虽然南山书院是逢六休一,但书院的学子并不是经常回家,有的是因着路途遥远,更多的都是因为,书院的读书的氛围更好,李明锦除了刚开始的一个月是定时回家,后来都是每隔半月回去一次。兄弟三人都知道读书的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很是珍惜,在书院有疑惑费解的问题,也可以及时的和同窗及老师多请教。

十二月初六,兄弟三人已经半月未回家,想着已经初冬了天气渐渐的冷起来,也要回家讨些厚衣和棉被来书院。三人傍晚放学收拾了一下,就匆匆的往家里赶去。回到家的时候天已经漆黑。王氏看着三个孙子乘着暮色回来的身影出现在院门口,惊道:

“快进来,怎么这时候回来,天这么黑了,还以为明个儿回呢。。。真是。。。”

听到婆婆的惊呼声,小王氏和林氏也出了房门,伸头就看到自家的儿子背个小包裹提着小书袋站门口。二人急步走过去拉过李明锦几人嘘寒问暖的。

“奶奶,娘,婶,我们都挺好的。这不想早点回来吗。有隔壁村的同学一道回来的,没事儿。”李明锦有点无奈道。

“是啊,奶。”明辉和明秀也附和道。

王氏看到孙子们既高兴又担心,忽又想到孙子们定是饿了赶忙对三媳妇说到:

“去做点面条,快去。”

“好咧,就这去。”孙氏笑着接过话就去厨房做面条去了。

“奶奶,我爷睡啦?”李明锦看了一圈没看到爷爷的身影,看着奶奶问道。

“是啊,睡下了。晚上去你二爷爷家吃饭,说是你大姑爷回来,请你爷过去喝两杯,估计是喝上头了,回来啥也没说,就睡下了。”

大姑爷,李明锦皱了皱眉,自来到晋朝一年了,一面儿也没见过。

“锦儿,辉儿,明秀,过来吃面咯,看三婶给你们做的面,吃吃看。”三婶孙氏的声音打断了李明锦的思绪。

“来了。三婶”

“好咧,谢谢三婶。”兄弟三人端起桌上热腾腾的一大碗面条呼噜噜的吃起来,一碗下肚,感觉肚子充实起来,身体也暖和起来了。吃完饭,天儿也不早了,锅里已经烧好了一大锅热水,洗了个热水澡之后,兄弟三人困意上头,确实累了一天了,和家人打了一个招呼,各自进房倒头就睡下了。

婆媳四人看着李明锦三兄弟躺下就睡着了,也知孩子们累了,现在家里白天也是一边忙着做活,一边忙着应付村里的人,也不轻松。想着明天还有一大堆事儿要忙活,几人各自回房休息去了。

初冬早晨的河西村被笼罩在一层薄雾轻纱里边儿,乡下人都是习惯早起的,淡水洗衣做饭,喂猪喂鸡,家家户户各忙着各家的事儿。李明锦一觉睡到天亮,起来的时候,家里的早饭已经做好,将弟弟们喊起来洗簌一番之后,一家人吃完早饭,各忙各的事儿。

太阳渐渐升了起来,家里陆陆续续来了不少婶子,开始围坐在一起,做着衣服聊着家常。李明锦几人躲到书房看书去了。

要说如今河西村变化最大的莫属李家这外来户了。河西村羡慕眼红的人不少,却也只能在私底下嘀咕两句,为甚呢?主要还要靠着人家挣钱呢!这不一大早就开始有妇人三五一群的来李家拿料子做衣裳。

前段时间王氏在村里放话了,可以来李家拿料子帮做衣裳,给工钱比镇上的绣房给的多些,还不用押金,又不用来回跑。想补贴家用的人有不少来的,也有些人是不愿意做的,总觉得李家不厚道,做买卖的事儿点滴不漏的。王氏是不管这些人啥说头,总之也算是做了自己能做的。

☆、第26章

老爷子一大早就去了二弟家里,怀里揣着一个钱袋子,里面儿装了50两银子,昨个儿侄女婿回来,说要去梓州做生意,来二弟家里说的定会好好干,到时候定还钱。又赌咒又发誓的样子,老二向来是不喜这个女婿的,但是闺女还是亲闺女,虽说和家里闹的不痛快,真到有事儿也没道理撒手不管。老爷子昨个儿已经和王氏说过借钱的事儿了,王氏心里不大痛快,气闷老伴儿手太敞了,少借点儿也行啊,虽说家里现下手里有点银子,家里用钱的地方也多啊,不过心里埋怨归埋怨,已经答应了,也不好拂了当家的面子,肉痛的从箱子里拿了50两银子递了过去。

“大哥,闺女不争气。。。唉,以后啊,怎么样随他们去吧,我也老了,管不了那么多了。”李大贵接过老哥手里的钱袋,心情复杂。想到女儿李蓉,李大贵脸上的失望难掩,自小心气儿高,农家女娃脚踏实地的才是福气啊,又想到女婿,心下更是气闷。当初家里给许的一个邻村的木匠,死活嫌弃人家种地,结果瞧上这个又怎么样呢。瞧着读书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挑的,科举也没考到个名堂。

这回回来说是投奔女婿大哥,往梓州去入伙做生意。说要出一百两银子入股,把镇上边上的房子家当都抵了出去才得了50两,借了一圈没着落就又回了娘家。李大贵和赵氏本来想拿点出来了,毕竟自己闺女,不忍直接拒绝,家里跟着大哥家做活,也存了一些银子。可没等拿出来,儿媳妇刘氏不干了,直接哭诉说没日子了,不管他们,也得看看孙子吧,家里不用盖房子啊,不用给孙子上学啊。前两年日子过的苦,也没见大姑子伸把手啊。老两口没办法,借钱就此作罢,女儿也哭诉直说只管儿子不管女儿,好歹十几年的骨肉情分,就借着一次,以后再不回来麻烦老两口。话都说这份上了,李大贵无法,晚上就请了老哥过来喝酒,厚着脸皮说要借50两银子。

老爷子其实也看不上侄女夫妻二人,有事就回来,没事头也不伸一个,为人子女做到这种程度,也是让人心寒。不过到底不是自己闺女,不好说什么,借银子的事儿,自己也做主了。

“算了,儿孙自有儿孙福啊,我们都老啦。。。。。。唉,也不知道族里眼下是何近况。”老爷子岔开话题叹道。

“是啊,来河西村已经十年了啊,也不知道这把老骨头还有没有机会葬在李家祖坟咯。。。。”李大贵听着老哥的话也异常伤感,人这一辈子,临老了还是要落叶归根啊。

李明锦带着两个弟弟在书房练了一上午的字,临到中午,才放下手中的笔,前世上小学那会,也描过红,写过大字,练过小字,当然是依葫芦画瓢,手势什么的也不在意,只要按时交课堂作业就行了,已经忘了写什么样儿了。这会儿上了学堂,才知道古代人读书写字很是讲究,字体对于想考科举的读书人来说,是很重要的。在李明锦从一开始老师教授自己开始,就下决心要练好书法。练了一上午,确实累的够呛,但是看着纸上已经进步很大的字,心里很有成就感。

吃完饭,老爷子要去山上捡柴火,家里男人都出去做活了,女人们又都忙着手上的活儿,近山有不少枯枝散叶,老爷子每天没事儿都会去山上去捡柴火。李明锦也要跟着去,拿起爷爷手上的背篓,跟在爷爷身后,爷孙两一前一后的往山上走去。

冬天了山上的凉风吹来,打的人一哆嗦,有阳光的地方还好一点,背光的地方阴冷阴冷的。遥望整座大山,有的树上叶子掉光了,在山上光秃秃的立着,有的枝上还挂着泛黄的叶子,整座南山像是突然之间沉寂了下来,为明年的勃发而积累着能量。

“唉,天气冷的慌了,看来是要下雪了,梓州和晋州不一样,晋州呀,很少下雪的,冬天也没这么干冷,风都似要把脸皮子吹开似的。”老爷子眼神悠长的说着,声音中夹杂着落寞。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