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中文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47页(第1页)

  李翱对朝廷的这一举措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大唐中兴的先兆。但他认为,

  &1dquo;定祸乱者,武功也;复制度、兴太平者,文德也。”(《唐书》卷177《李翱传》)。

  他针对当时的政治现实,提出&1dquo;修文德”的六点意见:用忠正、屏佞邪、改税法、

  绝进献、厚边兵、通雍弊。他认为&1dquo;此六者,政之根本,太平之所以兴。”他劝宪

  宗说:&1dquo;如不惑近习容悦之司,选用骨鲠正直之臣,与之修复故事而行之,以兴太

  平,可不劳而功成也”。如果不以这六条根本为意,那么大唐中兴就难以成功。李

  翱向宪宗提出自己的担忧:&1dquo;若一日不以为事,臣恐大功之后易生逸乐,而君臣进

  言者必曰天下既以太平矣,陛下可以高枕而为宴乐矣,若如此,则高祖、太宗之制

  度不可以复矣。制度不复,则太平未可以遽至矣。”他满怀信心地说,如果能将他

  所提出的这六条完全做到,并保持五年不变,那么五年以后,&1dquo;臣必知百姓乐康,

  蕃虏入侍,天垂景星,地涌醴泉,凤凰鸣于山林,麒麟游于苑囿”[注],这是和气

  感应的结果。在这里,他援据先儒的天人感应说,为自己的主张张目。李翱比较重

  要的政治主张有这样几点:

  1.用忠正之士,屏奸佞之人。

  李翱认为,国家兴亡的关键,在于君王是否能够信任大臣,大臣是否能以忠正

  辅佐君王。忠正是&1dquo;百行之宗”。针对有人感慨忠邪难辨,他认为辨忠邪是有办法

  的,&1dquo;能尽言忧国而不希恩容者,此忠正之徒也。”但忠正之土往往被指责为朋党。

  他指出,&1dquo;夫忠正之人,亦各自有党类。邪臣嫉而谗之,必且以为相朋党矣。”李

  翱总结历史上的经验,说忠正之士,都是以道德仁义相往来,&1dquo;邪人嫉而谗之,且

  以为朋党,用以惑时主之听,从古以来皆有之矣。”如两汉的萧望之、周堪、刘向

  是忠正之士,却被邪臣所胜,汉元帝不能辨别忠邪,任用邪臣,造成汉朝中衰。所

  以,能讲逆耳之言的,往往是忠臣,君王要能加以分辨,&1dquo;用忠正而不疑,则功德

  成”[注]。

  李翱认为用忠正就必须屏奸佞,二者是统一的,对忠正之士虽加以任用,如果

  &1dquo;杂以邪佞”,则太平必不能成。孔子说&1dquo;远佞人”,李翱解释说:言不可以共为

  国也。”李翱认为奸佞之人也并不难于分辨:&1dquo;不知大体,不怀远虑,务于利己,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