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中文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35页(第2页)

  子》、《天论》、《正名》、《性恶》等22篇,都为葡子亲著。其他1o篇,有的为

  荀子弟子所论,有的为荀子所纂辑的资料,它们都是我们研究荀子的思想和事迹的

  主要材料。

  二、性伪之分

  人性论是荀子社会政治观、伦理观、教育观等的理论前提,是荀子思想体系中

  最富有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对人性问题进行了深入而系统的阐述,对后人产

  生了深刻的影响。

  人性是什么?荀子说:

  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荀子·性恶》)

  又说:

  不可学,不可事而在天者,谓之性。(同上)

  认为人性的所有内涵,都是自然生成的,都不是后天的学习、人为所能有的。

  这种&1dquo;天就”之性,也就是天然属性。荀子在&1dquo;性”前加一&1dquo;凡”字表示统括,也

  就排除了人性中有非天然属性的存在,肯定一切人性皆属天然。

  荀子是一个重视实证分析的思想家,为了准确表达他的人性学说,他提出了一

  系列有关概念,并对此进行了界定。他说:

  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之和所生,粗合感应,不事而自然谓之性。

  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情然而心为之择谓之虑。心虑而能

  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he11ip;&he11ip;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

  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能有所合谓之能。性伤谓

  之病,节遇谓之命。(《荀子·正名》)

  荀子这里对&1dquo;性”、&1dquo;伪”、&1dquo;知”、&1dquo;能”四个表示概念的语词分别下了两

  个意义不同,但又互相联系的定义。荀子这里对&1dquo;性”所下的定义,人们过去都有

  所误解。&1dquo;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人们都解&1dquo;所以然”为&1dquo;所已然”,以为&1dquo;以”

  与&1dquo;已”同。照此说,则这两个定义中的&1dquo;性”都是同一概念,都是指的人性。但

  从下文荀子对&1dquo;伪”、&1dquo;知”、&1dquo;能”所下的定义看,这是错误的。&1dquo;生之所以然

  谓之性”在形式上与&1dquo;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1dquo;所以能之在人者谓之能”同,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