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中文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32页(第1页)

  王朝建立后逐渐展的社会矛盾,部分学者对旧的章句之学的传统观念和方法表示

  怀疑,提倡富于批判精神的一家独断之学。刘知几《史通》就是这一学派的代表,

  这股怀疑思潮,是唐代中后期儒学复兴运动的前奏。啖助、赵匡、6淳等人的《春

  秋》学,正是这一思想的继续。他们的经学研究具有&1dquo;通经致用”的时代特点。赵

  匡在《举选议》中批评那些远离实用的章句之徒说:

  疏以释经,盖整蹄耳。明经读书,勤苦已甚,既口问义,又诵疏文,徒竭其精

  华,习不急之业。而其当代礼法,无不面墙,及临民决事,取办胥吏之口而已[注]。

  他看不起那些&1dquo;口问义、诵疏文”的读书人,认为这是白费精神去学习那些无

  助于自己,无益于社会的业务。6淳曾对吕温说:

  良时未来,吾老子少,异日河图出,凤鸟至,天子咸临泰阶,请问理本,其能

  以生人为重,社稷次之之义吾君聪明,跻盛唐于雍照者,子若不死,吾有望焉[注]!

  在6淳看来,国家政治的根本在于&1dquo;生人为重,社稷次之”。这样,6淳等人

  在章句训诂盛行于世的时代,独具慧眼,重申儒家文化的用世精神,他们的主张代

  表了对两汉以来经学的反动以及向儒学原旨复归的历史潮流。柳宗元曾概括6淳著

  作的中心思想是&1dquo;以生人为主,以尧舜为的。”[注]啖助也说:&1dquo;夫子之志,冀行

  道以拯生灵也”[注]。他们继承了儒家的&1dquo;仁政”理想,并将其贯穿在《春秋》学

  研究之中。如在《春秋微旨》卷上解释鲁庄公四年&1dquo;纪侯大去其国”一条经文,6

  淳不采三传旧说,认为&1dquo;天生民而树之君,所以司牧之”,因此,非贤非德之人不

  应居于统治地位。如果&1dquo;捐躯以守位,残民以守国”,这是三代而下&1dquo;家天下”的

  恶果,不是儒家提倡的理想制度。他实际上是利用儒家理想之&1dquo;道”,对专制制度

  进行批判。又如在《春秋集传纂例》卷6《军旅例第十九》中,6淳记啖助之语说;

  观民以定赋,量赋以制用,于是经之以文,董之以武,使文足以经纶,武足以

  御寇。故静而自保,则为礼乐之邦,动而救乱,则为仁义之师。&he11ip;&he11ip;今政弛民团,

  而增虚名以奉私欲,危亡之道也。同书同卷《赋税例第二十一》6淳记赵匡说:

  赋税者国之所以治乱也,故志之。民,国之本也,取之甚则流亡,国必危矣,

  故君子慎之。这类理解,是对儒家原始精神中&1dquo;民本主义”思想的挥。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