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中文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359页(第1页)

  其一生行事治学,皆是围绕着这两个问题来展开的。

  1911年,梁漱溟中学毕业,由于正值辛亥革命爆,便毅然放弃升学机会,到

  他早先即加入的同盟会京津支部的机关报《民国报》当记者。整日出入总统府、国

  务院、学校、团体与街头巷尾,目睹风云诡谲的政情。1913年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

  梁因与国民党政见不合,遂离开了报社。

  同他父亲一样,梁漱溟开始亦倾向于立宪派,但不久即转向革命派,并积极投

  身于革命运动之中。但是,辛亥革命并未从根本上推翻封建帝制,国家反而因军阀

  割据混战而变得一天比一天糟,这使热心革命的梁漱溟极为失望,并引起了他对人

  生感到厌倦和憎恶,渐由一位热心革命的青年转变为一个虔信&1dquo;人生是苦”的佛教

  徒,整日沉迷佛典,醉心佛法。甚至一度悲观厌世,曾两次企图自杀。尽管他后来

  出佛入儒,结婚成家,但却终生保持着茹素不荤的习惯。

  1916年,袁世凯帝制失败,梁漱溟也度过了自己的精神危机,经过一番痛苦的

  思索,他终于出佛入儒,选定儒学作为自己的哲学信仰。这种思想转变最终在他任

  教北大期间完成。

  1917年1o月,梁漱溟因《究元决疑论》(表在《东方杂志》第5、6、7月号上)

  而得识于蔡元培,并受蔡之邀到北大担任讲师,主讲印度哲学。他到北大的第一天

  就向蔡元培慎重声明:&1dquo;我此来除替释迦、孔子挥外,更不作旁的事。”他在北

  大先后开设了印度哲学概论、儒家哲学、孔学意旨等课程。其讲授深入浅出,说理

  透彻,见解精到,常人之未,决世人未决之疑,深受学生欢迎。后来成为一代

  宗师的冯友兰就是他这时的得意门生。

  在进入北大的第二年,他就开始了东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工作。到192o年秋,他

  就开始在北大系统地讲授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他次运用比较方法学,对中国、西

  方、印度三方文化产生的历史渊源,它们各自的哲学根据及它们在人类历史上的地

  位,作了全面而系统的分析。并在最后大胆断言:世界未来文化,就是中国文化的

  复兴!

  1921年暑假,梁漱溟应山东省教育厅的邀请在济南讲授其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一连讲了4o天,最后由陈政、罗常培将记录整理成文,不久即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