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血中文网

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第132页(第2页)

  啖、赵、6等人解《春秋》不仅比较注意挥&1dquo;仁政”&1dquo;民本”思想,还对春

  秋霸业进行否定。事实上,孔子、孟子对齐桓、晋文等霸主&1dquo;尊王攘夷”之功还是

  有所肯定的。但啖助等人为什么要对春秋霸主进行抨击呢?原来自安史之乱以后,

  唐代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对中央闹独立。唐德宗建中年间,以朱滔为的河朔四镇

  自比春秋诸侯,模仿春秋盟会形式叛唐称王[注]。啖助等人否定霸业,正是针对困

  扰唐代政治的藩镇割据。在《春秋集传纂例》卷4《盟会例第十六》中,赵匡抨击诸

  侯盟会:

  若王政举则诸侯莫敢相害,盟何为焉!贤君立则信著而义达,盟可息焉。观春

  秋之盟,有以见王政不行,而天下无贤候也。

  他们强调&1dquo;王纲”&1dquo;贤君”的重要性,对盟会全盘加以否定,实际上否定了霸

  业的合理性,也就否定了当前的藩镇割据的合理性。

  唐代建立以后,随着时代的展,社会积累了许多矛盾。到了中唐,朝廷中出

  现了一股要求变革的势力,&1dquo;永贞革”就是这股变革势力的一次大亮相。&1dquo;变革”

  思想在意识形态中有所反映。啖、赵、6的《春秋》学主张中,就充满了通权达变

  的思想。他们反对董仲舒的&1dquo;天不变道亦不变”思想,主张&1dquo;反经合道”、&1dquo;变而

  得中”[注],肯定变革是事物展的常规,从而得出在政治上应积极变法的结论。

  在《春秋集传纂例》卷6《改革例第二十三》中,赵匡说:

  法者,以保邦也,中才守之,久之而有弊,况淫君邪臣从而坏之哉!故革而上

  者比于治,革而下者比于乱,察其所革,而兴亡兆矣!

  政治生活中不断出现各种弊端,必须通过变革来加以革除,使天下重归于治。

  变革与否,是治乱所系的重大问题。从中可以看出兴亡的迹象。如果说柳宗元等人

  站在政治改革的前沿,那么啖助等人则走在学术变革的前沿,他们的变革思想,为

  改革派作了理论上的准备。

  四、重义理开宋学先河是与非待后人评说

  啖、赵、6的《春秋》学研究,是从汉学向宋学过渡时期的产物。他们本人被

  当时看作&1dquo;异儒”,他们的著作吸引了一大批人。不仅柳宗元师事6淳,大和年间

热门小说推荐

...

...

...

...

...

...

每日热搜小说推荐